close

「財商養成」是近期才逐漸被國內重視的教育,但慶幸的是,目前國內的家長們,大都仍只專注在小孩的「學業」,而非生活上所需的技能養成上,也就讓財富重分配的機會,可以繼續的在「少數人」身上發生。

近期有很多的媒體報導專注在薪資降低、臺灣人才在哪的消息,也有民眾的陳情。但這樣的報導,卻造成了國內民眾對未來的迷惘,沉溺在抱怨「景氣太差」、「物價上漲」及「工資太低」的情緒中,甚而製造了「有錢人貪婪」、「企業壓榨」的仇富心態。當然,民眾大可以持續這樣的行為,但這些真的是我們要的嗎?這些舉動對我們目前的生活能有什麼改變呢?

媒體報導  

 

當然,憂慮是會存在的,畢竟與我們生活最相關的是「工作」、「養育」及「退休」3種,而這些都脫離不了錢的束縛。而從小「找份好工作養家」的教育灌輸,也讓大家在進入社會後,普遍認知收入僅有公司給的「底薪」一種,似乎能談到多少的金額,也就代表「個人的價值」是多少;但出了社會後,又有多少人真正領悟到「收入」不會是單純的「底薪」呢?

收入  

 

 

8年前,有個朋友正自費在國外的一家銀行實習,當實習結束時,當地銀行開了一個約4,100美元/月的薪資給他,不知怎的,卻帶著靠晚上打工存的錢回到了臺灣,進入了直銷業,每月領著新臺幣5,000~23,000元不定的收入。在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國內ㄧ家銀行的人事經理,6個月後便進入該行從事企業金融的相關業務,底薪約新臺幣43,000/月。因每年業績總能維持在全行排名的前3名而被選為重點培訓的人員,但為了追求更多的挑戰,在任職3年後,轉職到了一家金控當消費金融的業務,底薪僅35,000元。有次剛領薪水時,筆者與其約在外小聚,笑說:「哪有人像你這樣亂跳的?薪水越談越低。」他笑著拿出薪資單給我看,薪資單上面的金額逾120,000元,除了「底薪」外,其餘都是「獎金」。

筆者問:「這原本就是你的目的?」

朋友回答:「這是附加的!」接著繼續說「因為原來的銀行只有存放款業務,但是金控包含了壽險、理財投資及證券等多樣業務,也許只是一個小職員,卻很容易與這些人員攀談,從而學習到更多技能。當然,選擇消金業務是因為它的獎金最好拿,可以讓對於實際目的(理財投資)有縮短時間的效果。」

理財  

 

理財投資是為了讓有工作的人,生活品質更好;又不想(不能)工作時,可以維持基本生活品質,但在完成整個投資架構前,先找個工作來做吧!(現金流不也是要先抽職業嗎!)

理財首重「記帳」,但記帳卻不是一定要做成流水帳(可以的話當然會更精準),只要是可以將「可用於投資的資金」、「生活所需」及「預備金」區分出來即可。而投資就必須做好資產配置,因為做好了資產的配置,才能將整體資產收益維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況。而在進行投資時應注意4不1沒有:(1)用不需要的資金、(2)不買複雜的商品、(3)不買不懂的商品、(4)不買資訊封閉的商品及(5)沒有例外。

 投資  

而當完成了理財投資架構後,漸漸的收入的模式就是變成一種複合式的收入。想要怎樣的複合式收入,就看個人怎麼選擇了。

複合收入  

 

學校還沒教的事情,快從自己開始學習吧!不論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下一代,「觀念」才是脫離「窮忙族」最重要的一環,這要比上網留言發洩,或是等待政府救援要來的實際的多。

 

 

arrow
arrow

    恩汎理財投資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