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星風雪語(星大) (85)
- Feb 08 Sat 2025 11:51
能提升生活品質的都是好操作
- Nov 15 Fri 2024 16:11
投資部位成分股2024年前3季獲利表現(含自結)
台股上市、櫃企業今(2024)年第3季財報的公布已進入尾聲。
整理目前個人投資部位成分股的營運獲利表現,用以作為調整成分股持有比重的依據之一。
持有的27檔個股中,呈現獲利衰退的共6檔,其中以神腦(2450)及宇瞻(8271)都有4成左右的衰退。
- Oct 10 Thu 2024 00:08
無論何種報酬率計算方式,實際領出的現金不會變
- Jul 03 Wed 2024 09:20
多元儲糧、儲糧過冬
投資朋友常問我,為了降低企業營運風險與個別產業景氣循環的影響,所以打算投資ETF,但上網搜尋了資料,好像ETF又有市值型、主題型、高股息型等的差異,到底該選怎樣的呢?
其實答案只有1種,選自己需要的!
如果是有資金需求者(無論是可以每年、每季,或者每月都一樣,都是屬於此類),本少選高股息,本多選市值型、主題型。
- May 10 Fri 2024 16:16
主要持股第1季獲利表現(整理)
- Feb 20 Tue 2024 14:22
想要怎麼收穫,就該先怎麼栽
最近實際操作過市值型ETF的朋友問我
為什麼存了10年的ETF,期間都是一直買入不賣,初期的股息收入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且因為後續價格漲太快,致投入成本也逐漸增加,累積的股數沒有一開始有感;雖近期股息收入有漸漸有感,
這答案不是很明顯嗎?在投資資金不足下,),只要不要遇到需要錢時,當下是系統風險狀況,總有一天一定可以達成設定的目標的。
- Dec 29 Fri 2023 15:36
2023年封關啦~期待2024年的表現與收益
- Oct 24 Tue 2023 15:53
今(2023)年價差目標達成,持續回收資金
去(2022)年台股在1月中左右見高後,就一路下跌至10月底,之後才有一波像樣的行情。不過市場的主流題材倒是換了一波波,從網通、車用到AI,也造就了不少過去獲利穩健、股價波動小的領息個股,個個都成了波段大飆股,從過去的30~50%左右的價差收益波動,到1倍起跳的價差波動,也讓今年的價差收益目標達陣。
雖然今年期待的主要獲利持股還未獲利了結(汗),但希望外資都買了一整年了,總不會只為了這20%的收益吧(沒有個1倍,至少也來個50%之類的~幻想中)。
- Sep 12 Tue 2023 11:01
2023年8月底資產負債配置表
每年的7月至9月,都是持股在參加除權息的時候,所以這段時間的操作,大多處在等待期,主要是因為會持有到參加除權息的標的,除了長期參與收益分配的獲利部位外,更大部位是對於營運、獲利成長有期待的標的,讓在等待收益入帳的時期,還有一份股利收益。
市場上通常將參與除權息,當作一個左手換右手,沒有意義的事情。甚至還有的會說就是參與權息的這個動作,讓原本免稅證券交易所得,變成需要課稅的營利所得。
但個人比較偏好將參與除權息,視做市場強迫將虛(價格所表現的市值)轉實(現金)的一種效果。
- Jul 17 Mon 2023 16:36
囧~沒交易比交易未實現收益高~
自第2季起,在AI狂潮下,只要跟AI題材沾上邊的,每個都像打了雞血般的狂飆,光是團隊第1季因預估全年獲利在未有出售資產/評價利益挹注下,稅後EPS難達2元而決定在整體獲利達2成左右時出清的佳世達(2352),初步試算,若是到現在都未出清,再加上都維持年初持股沒交易的話,則整體持股帳面市值未實現收益加計持股現金股利,整體收益可較2023年年初市值1,522萬元多約400萬元,年增率26.28%。(看來去年的持股佈局挺棒的啊~囧)
圖一:2023年年初持股,若都沒交易,至7月17日收盤市值比重圖
- Jun 07 Wed 2023 14:50
除權息-強制將市值轉成現金/股票入袋
時進入第2季尾聲,也是開始進入除權息的旺季,有些人對除權息很期待,一股腦的追逐高殖利率的標的;有些人則嗤之以鼻,認為在除權息後,價格會下降,不過就是左手換右手,其實沒甚麼差別。
但其實,也就是這個左手換右手的動作,還真的有差別!
從手頭資金的角度來看:
- Apr 20 Thu 2023 16:55
市場長期而言,是持續向上
「市場長期而言,是持續向上」
這是近年市場上,對於長期投資者,所提出的看法,無論其出發點是從,經濟是不斷擴張、計價貨幣是越來越貶值,又或者…其他。
從道瓊工業指數成立至今的表現來看,綠色箭頭的部分,的確是這個樣子。
- Apr 14 Fri 2023 17:20
第一季財報將公布,股價最終仍將回歸獲利表現
隨著時間進入第2季,第一季的財報也將陸續地接露,各企業第1季的獲利表現將攤在陽光下供投資人檢視,預期將對股價的表現形成不小的影響。
第1季受到矚目的題材有疫情解封後的觀光、航空客運概念股;不斷播送報價落底的面板、記憶體族群;活潑但獲利表現不一致的醫藥類股;地緣政治風險下強推的軍工概念股;營運動能轉佳的車用電子;基礎佈建需求強勁的網通;新興應用發展的AI概念股及儲能、發電概念股,其實題材挺多的。
- Jan 17 Tue 2023 17:37
農曆封關,迎接新的2023
又到了台股農曆年的封關日,每到農曆新年,最夯的題材總是繞著封關日前後漲的機率有多高?投資人到底該不該抱股過年?
不然就是每到節氣轉換時,又或者華人的重要節日,也總是在討論著,到底該不該抱股過節。接著仍是討論著節慶前後的台股上漲機率,以及下跌機率各有多少。
說實在的,搞的投資還得看個命盤,挑選良辰吉時才能下買賣單似的。但又說真的,不這樣搞,沒有題材能寫/說啊,那從事這相關行業的,總不能老是像我們這樣,會挑標的的,就抱股過年/節;不太會/沒信心挑個股的就買ETF,那不得又搞了一批人失業了…
- Dec 01 Thu 2022 14:51
目前總持股市值超過年初,能算填權息了吧?還是等12月31日好了
今(2022)年算是較為特別的一年,因為自2012年總持股市值過500萬元起,已經近10年沒有再投入新資金(從存款或者股利)進入股市中,2022年重新估算預備金後,新增投入本金50萬元進行操作。
在年初短暫的大漲下,持股總市值曾達到1,680萬元,但後續10個月的連續跌勢,也曾讓持股總市值跌破了1,400萬元;所幸在波克夏買進台積電,以及聯準會放出升息步調放緩的訊息下,台股在11月展現出強勁的漲勢。
- Oct 20 Thu 2022 15:28
在景氣循環變化下,持續調整整體持股部位及資金配置
在大盤持續破底的表現下,總持股市值仍是持續的下探,但這過程中,持有的標的總是有漲有跌,有時一來一往下,持股市值不變;有時還會回升。但無論如何,在面對景氣向下循環的過程中,總市值仍是會持續下探的,與其說過去基本面好的個股被誤殺,不如正面看待,畢竟,市場價格反應的是未來,在不斷的破底修正下,也意味著,未來企業營運表現不會太好。
但我仍沒有特別作出甚麼操作上的因應,仍然是滿持股,並持續的對「獲利領息」部位,有些價格又變貴、預估配息殖利率下探到比「0056元大高股息」低的標的,做持股清倉的動作。另外進行資金配置,部分認列投資收益,充實生活資金;部分則轉進目前本金投入套牢、且未來1~2季營運獲利可望轉佳的個股,擴大部位外也降低平均持有成本。
- Apr 27 Wed 2022 11:35
面對價格波動,既參與了市場的長期向上,也提升了生活品質股市
- Mar 22 Tue 2022 15:42
2022年,開始進入新的投資進程
理財投資,就是將有限的資金,做妥善的配置。
至於何謂妥善的配置?即是當事人能夠「心安」。
如果你對於所有的資金都拿去投資,同時也能滿足生活中,在對資金安全度的需求,不會因為突發事件而影響到生活中心安的程度,那就是專屬於你心安的理財方式;
- Mar 08 Tue 2022 09:05
莫名搭上了烏俄戰爭帶動的原物料行情
- Feb 27 Sun 2022 18:33
不用以當下績效論英雄,最後的結果才重要
很多投資人喜歡拿結果來討論投資的選擇
從下圖可以看到
在2020年2月時,那時遭逢了全球新冠肺炎的爆發,那時全球股市劇烈震盪,還讓我們看到了頻繁的熔斷機制(說不定有些投資人還是第一次學到了這個新的股市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