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有不少的年輕人,常在抱怨每月賺的錢不夠花,而落入了所謂「月光族」。近期有個網友「阿嘉」向總統陳情說,三萬元的薪水要在臺北生活,真的很辛苦,希望總統可以幫忙。三萬元的薪水,要在臺北生活真的很困難嗎?相信看過中鋼定期定額投資術的朋友,如果那篇的作者看到3萬元的薪水,應該會很高興的說-這樣他離財富自由更近了!(那篇作者還在唸研究所,目前僅能領研究費,要負擔家計還要接些Case養自己,一個月約2萬左右。)
筆者在初到臺北工作時,薪水也僅有3萬元左右,當時也覺得花費不眥,似乎入不敷出,但在領悟了「理財投資」的觀念後,深刻的了解到,理財投資不做,即使是一個月5萬元的收入,還是不夠用的!
在此分享當時透過理財前後的收支差別:
調整前 |
調整後 |
||||
總收入 |
|
32,159 |
總收入 |
|
32,159 |
薪資 |
32,159 |
|
薪資 |
32,159 |
|
總支出 |
|
31,115 |
總支出 |
|
13,781 |
餐飲 |
6,871 |
|
餐飲 |
4,650 |
|
房租 |
9,000 |
|
房租 |
3,000 |
|
電話水電 |
1,909 |
|
電話水電 |
1,131 |
|
其他支出 |
13,335 |
|
其他支出 |
5,000 |
|
盈餘 |
|
1,044 |
盈餘 |
|
18,378 |
為了存錢,便要找到錢在哪?筆者從「記流水帳」開始,發現「調整前」花費最多的地方在於其他支出,而其內容就是「宵夜」、「治裝費」、「聚餐」及「零食」等等。而為了讓可用資金「盈餘」更加顯著,筆者除了搬離「套房」選擇較便宜的「分租」外,還調整了手機費用及提撥了固定的「其他支出」。
在「盈餘」的資金出來之後,另外做了「投資」的規劃,首先「每月5,000元」的定期定額基金-貝萊德世界礦業;再者,扣除預備金後,當存到15,000元時,筆者便投入「臺灣股市」,買進獲利穩定及高殖利率的標的,當時分別投入的標的為「2457飛宏」(均價12元)及「6189豐藝」(均價20元),而基金的獲利達20%時,贖回後再投入上述的標的,因此,在2010年時,筆者的收支表變成了:
2010年收支表 |
||
總收入 |
|
51,730 |
薪資 |
39,159 |
|
利息收入 |
12,571 |
(此為平均月息) |
總支出 |
|
14,581 |
餐飲 |
4,650 |
|
房租 |
3,000 |
|
電話水電 |
1,931 |
|
其他支出 |
5,000 |
|
盈餘 |
|
37,149 |
筆者從2001開始接觸投資,卻在2006年才真正的了解到「理財」與「投資」的相互關係,也是從這開始真正體悟到「理財」成為習慣,「投資」成為系統後的生活樂趣!前半段的「存錢」,造就了後面的「系統」,誰說「存錢」是過時的理財觀念!重點是-怎麼存,又存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