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選股及投資的操作上,主要分為技術面及基本面2種方式,而無論是哪種方式,最困難的部分其實是對於使用指標的信任及持續性。

以短線投資人來說,多是以技術指標來作為選股及操作的依據,舉個簡單的例子,若投資人是使用「黃金交叉」及「死亡交叉」作為選股及操作的指標依據,則操作方式即為黃金交叉-買;死亡交叉-賣,如此簡單的機械式動作。

若以成功率為6成的話,10次的操作應該會有6次順利獲利;但實際操作後,萬一連續失敗5次時,以此指標為操作依據的投資人,還有多少信心持續進行第6次、甚至第7次?而機率是很有趣的數據,因為測試的參數可以無限放大,在放大操作次數後,若以勝率6成來說,失敗機率為4成,那操作100次則有40次的失敗機會,失敗6次後,還有34次,若真的不幸連續失敗40次,第41次就會變成成功並接續到100次嗎?答案是不一定。因此,以此指標操作的投資人位怎樣進行下一次的投資呢?

同樣的,以基本面為選股及操作依據的投資人也會碰到同樣的問題。企業的營運是會變化的,績優企業有機會變成市場的地雷股;同樣的,地雷有天也有機會被拆除引線,變成績優股。受限於企業價值評價方式,都是由過去的數據,加上當下的情報,做成可參考的數據。偏偏這些數據都是「可變動的」,以此為投資依據的投資人,都是以當下的數據來期待當價格低於企業價值時,有天市場會還給該企業合理的價格。可惜的是也常遇到事與願違時,當企業營運處在向下循環時,則企業評價是會隨著向下循環而接近市場價格;反之,才是價格向價值邁進。而在實際操作上,投資人缺少蒐集市場資訊及將相關資訊回推到財務基本面的數據修正習慣,而落入了以過去數據推估未來的陷阱,不是買太貴,就是賣太早。而同樣的情形亦同,若連續買太貴、賣太早的次數便多時,有多少投資人還能相信自己擬定的數據而進行持續性的操作?

因此不少投資人會將基本面跟技術面合併使用時,此情況一定好轉嗎?那倒不一定。就實際經驗上,兩者共存時,往往在從技術面進場後,受到基本面的影響,該賣不賣;該買不買;反之亦同。所以無論選股或者操作的依據為何,當進行選股及投資操作時,放下看不懂的技術面,挑選自己喜歡的企業(至少死的心甘情願),給予自己願意買進的價值評價,當價格低於價值時-買;價格高於價值一定比率時-賣;同樣的,若技術面熟練者,就專心的用吧!

arrow
arrow

    恩汎理財投資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