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選股概念,是投資人從自己的生活經驗、習慣中,去挑選自己會常態性用到的物品,並依據自己的使用習慣與經驗,分析自己對該產品的依存度、渴望度高低,進行投資標的的篩選與等級的判定。
書中並提到就篩選出來的標的進行投資的過程中,就依存度的高低,進行資金配置比重分配,並時刻的關注自己對該產品的依存度、可望度變化,最終決定是否調整持股比重,甚至決定全數賣出轉投另外依存度較高的標的。
這樣的選股方式很像從生活中選股的方法,但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作者很重視投資者自身對自己生活經驗與需求的探討,例如最簡單的例子,生活中我們都脫離不了食、衣、住、行、育、樂,就食的角度,如果投資人喜歡吃泡麵,依據本書的選股法,就得自我檢視當要吃泡麵時,如果非統一泡麵不可者,那統一的股票就是可分配到高資金比重及長期持有的標的;反之,如果只要是泡麵就好,那可能統一就分配到低資金比重,甚至不是布局標的;又或者,本來非統一不可,之後因為喜好變更,那也是要將其落入調整的名單中。
只是這樣的選股及操作策略,完全依據的是投資者本身的「常識」(生活需求與經驗),對我這樣生活要求超低、沒有消費忠誠度的投資人來說,只剩下水、電、瓦斯等相關標的可以落入高資金比重,進行長期投資了。
至於其他有關風險控管、選股時附加的條件,以及買賣操作時的經驗、法則分享,投資人可以翻閱本書參考,擷取自己需要的部分 ,優化自己的投資操作策略 ;至於本書沒提到的財報部分,建議投資人看不懂會計科目及科目間交叉應用、分析的意義倒還好,但至少,要挑個會計師無保留意見的企業,不然,可能會遇到產品沒消失,但企業卻消失了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