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團隊理財投資的架構中,記帳是很重要的一環。
從理財的記帳中,掌握個人/家庭的財務狀況,以閒置資金做為投資資金(*2-2)。以「閒置資金」的投資方式,主要是降低投資資產在被市場淘汰歸零時,對個人/家庭生活水準的影響。
在團隊理財投資的架構中,記帳是很重要的一環。
從理財的記帳中,掌握個人/家庭的財務狀況,以閒置資金做為投資資金(*2-2)。以「閒置資金」的投資方式,主要是降低投資資產在被市場淘汰歸零時,對個人/家庭生活水準的影響。
要在投資市場中,長期存活下來,資金控管是必要的,我的資金控管分為兩個階段。
在進入投資市場前,我會先做第一階段的資金控管,也就是投資金額的源頭控管,主要目的在於避免當投資風險發生時,影響生活品質過鉅。這個概念,我在「資金控管-理財控管、投資控管」及「確實掌握財務狀況,投資才能長久」這兩篇文中都有分享過相關的概念與做法;在「我的零成本存股術」一書中,也用了一節(2-2掌握可支配所得,扣除預備金再投資)的版面詳述這資金控管的過程,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很囉嗦。
說到被動式收入,市場上總是有很多的說法,大致上都是朝著,不用工作錢就會自己流進來的方式去解釋。但對於個人來說,被動式收入是:
初期需要花費較大的精神或金錢去建構基礎,而當基礎完整後,只需以很少的時間去維護,便可以維持運作並持續得到收入的系統。
所以,沒有甚麼是不用工作就可以得到的收入,差別只在於花了多少時間工作;或者花了多少錢請人工作而已。不過,不可諱言的,不用工作前就會自己流進來的解釋方式,比較吸引人,也比較容易拐到人。
在股票市場中,在追求高股息股票,希望藉著高殖利率做為下檔保護的投資方式固然沒問題;但企業本質的研究卻不可少。
畢竟當企業營運邁入向下循環時,其股價的波動幅度,大多時候,高殖利率並無法做為防禦之用;反之,因為低殖利率,而放棄營運由邁入往上循環的標的時,那後續所損失的,也不僅僅是殖利率的幅度,而是失去參與整個漲幅的機會。
例如陞泰(8072),若因2014年配發20元的現金股息,就貿然以90元左右買進,認為20%左右的現金殖利率足以當成保護屏障;
在「資金控管-理財控管、投資控管」一文中描述了記帳在團隊整體理財投資中的重要性,做好了源頭的資金控管,以閒置資金作為投資的總資金,就不用擔心下一秒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可以完全避開在投資過程中,從負債開始的悲慘。
在記帳的過程,團隊仍然建議「越詳細越好」,記的越詳細,除了可以對資金及資產的狀況一目了然外,在記帳過程中培養出的資金控管能力,將使得投資過程中的資金控管,更得心應手。因為當月初就知道自己僅剩下3,000元可以花費在餐費上時,就不會輕易的去吃一餐299或是599的吃到飽餐廳或者一碗160元的拉麵了。
在記帳簿的設計上,個人是用EXCEL軟體來做,理財帳方面,以「收支表」、「明細」、「資產負債」表為主軸,將整體家庭收入、支出及資產狀況記錄下來。
在投資的過程中,記帳對於掌握一檔標的進出過程帶來的成本降低與資金狀況,對個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過程。
例如以本金50萬,在52.5元買進世禾(3551)9張,就會在自己的投資帳冊中,計入以下資訊。
投資人在進入股票市場時,最具吸引力的話題就是「複利的威力」(見下表)。
以該表為例,長期持有一檔標的,股息持續投入(同樣16元/股買進),在其「價格」及「配息政策」不變下,23年後,其資產翻倍;且現金殖利率逐年成長。
每個人對於長期投資的定義並不相同,對於個人來說,長期投資指的是在市場存活的時間;而非持有一家企業時間的長短!因此,交易頻率並不是判斷投資、投機的指標。反倒是將身家單押注一家企業,單純認定其一定可以如當下的營運、獲利般,永續經營者,容易不小心斷送了長期投資的能力。
無論理財、還是投資,資金控管都是個非常重要的功課,而且非做不可。因為在投資的過程中,沒有一個嚴謹的資金控管,就會在人生中加入一個新的歷程-破產!若是連理財的資金控管都沒有做,那可想而知,人生將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負債」開始。
在團隊整個理財投資的概念中,資金控管並非一般所認知「現金股票比」的方式,也就是大家常會聽到的「大盤在9,000點以上,現金7成、股票3成;5,000點以下,現金2成、股票8成」。因為就投資資金來說,無論大盤的位置在哪,團隊都是100%持股。
【理財控管】
在投資市場越久,就會發現,散戶投資人最擔心害怕的不是怎麼挑選標的,而是害怕賺錢!
照理說,投資賺錢天經地義,為何會怕呢?因為不是擔心(1)股價會再漲更多,就是擔心(2)失去股息,不然就是擔心更無聊的(3)賺價差就會被列為投機者。因此就會發生投資500萬在企業A,價差收益為250萬(50%),股息收益為44萬(8.8%),卻陷入了該賣出還是等待領息的迷思中。
每個人對於財富的定義都不同,但不變的是,經濟上的支撐越弱,追求屬於自己夢想人生的阻力就越大。但往往在追求「變有錢」的過程中,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怎樣算是有錢?若無法先給自己一個「有錢的定義」,那無論處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所提職業象限中的哪個象限,沒有目標的努力,永遠都不會達到目標,還會迷失了方向。
「有錢不在於金錢規模的大小,而是無論在做甚麼,都會有持續性的收入可供全家人使用無虞。」
減資,是投資人在投資行為中,普遍會遇到的事情,減資分為現金減資、虧損減資、分割減資、庫藏股減資4種。但最常被討論的要算是「現金減資」及「虧損減資」2種,很多坊間書籍或是財經雜誌在談論減資時,也都是從這2種下手來探討對投資人有影響。
減資為資本額的減少,資本額的變動會連帶影響財務報表中,與資本額相關的數字連帶變動(例如淨值、EPS、股東權益等),使得以這些指標做評價時,便需要做些調整,因此若投資人欲投資的標的是以這幾項為評價指標時,建議先暫時避開,釐清狀況後再決定加碼或是買回。
熟悉團隊運作的投資人,應該會發現,其實團隊對於公司減資這件事情,不論是現金減資或是減資彌補虧損,通常都建議觀望。主要的原因就是,減資對投資人的持股成本及權益事實上不見得划算!
在進行投資的過程中,常會遇到很多的疑問,該「集中持股」還是「分散持股」便是其中之一。翻看理財投資書籍,或是向人請益時,總是各有支持者。建議集中持股者,理由通常是「集中資金的獲利豐」;同意分散持股者,原因不外乎就是「分散風險」。筆者在初建構被動式收益系統時也是為此所困,但隨著投資時間及經驗的累積,發現這兩種概念應是並存,而非衝突,但並存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結論就看的到了。
在初期踏入存股的計畫時,投資人一定要先建構觀察的「口袋名單」,這個非常的重要,因為口袋名單將會決定最後被動式收益系統的收益狀況,至於是否需要全部擁有或是買進的順序,就看該標的的表現了(這有點像表現好的員工優先錄取)。觀察名單可以廣泛,例如筆者建立的口袋名單個股就有約100檔標的,看到100檔我想大部分投資人大概就頭暈了,但這100檔可都是市場上的績優生,而所謂的績優生並非指股價會漲的標的,而是從平均每年獲利穩定、配息穩定、產品為人類活動必須品及財務運作穩健等主要指標去篩選出的標的,至於價格會不會上漲,那跟買進的成本有關。
而每月筆者會從這100檔中追蹤及檢視其營運狀況,在從中挑選出30檔作詳細追蹤,最後實際操作的標的僅有1~2檔或是1個族群(這才是集中操作的目的-避免眼花撩亂)。而當該標的變貴時,便會將本金拿回,投入下1個標的或是族群。這樣的操作,既達到「集中」好操作的目的,時間久了也達到「分散」的穩定收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