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市場越久,就會發現,散戶投資人最擔心害怕的不是怎麼挑選標的,而是害怕賺錢!

照理說,投資賺錢天經地義,為何會怕呢?因為不是擔心(1)股價會再漲更多,就是擔心(2)失去股息,不然就是擔心更無聊的(3)賺價差就會被列為投機者。因此就會發生投資500萬在企業A,價差收益為250萬(50%),股息收益為44萬(8.8%),卻陷入了該賣出還是等待領息的迷思中。

 

參與除權息的收益才算股息收益,價差就不算。

 

以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賣出就沒有持續性的被動式收入

 

有這樣觀念的投資人,便陷入了「收益認列方式僵化」的迷失。若以整體收益的角度分析:參與除權息,則每年領44萬;若將持股出售,則250萬的價差收益將可抵過5年的領息收益。若將250萬分為5年認列股息收益,持有的500萬現金再投入投資,則其每年可以獲得的孳息收益,絕對會大於單純的等待領息。

另外,投資人常會有疑慮-「萬一沒有這樣的標的了怎辦?」這就突顯了投資人口袋名單不夠深、不夠廣的問題。臺股有1千多檔的標的,居然會有找不到市價低於價值的標的?這不是挺有趣的顧慮嗎。即使真的遇到口袋名單市價都遠遠超出其價值甚多時,那也不用擔心,代表整個市場太貴了,在資金會去尋找便宜市場的習性下,安心的出場吧。

 

不要對股息太過執著:

只期待領取股息的時機,應在持有部位為零本金投入及全球股票市場低迷時,當持有標的的價格變貴時,則應以取回本金及獲利,增加自己持股部位及資產的方向思考,享受投資對生活品質的挹注。

 

面對收益的認列要活一點,不用為了領息還是價差而猶豫不決,要分30年領到1億元,還是當下直接領取1億元,其實投資人可以好好的思考,選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認列收益即可。畢竟,投資是為了加快資產增值的速度,提高投資人自己的生活品質,而不是用來跟別人比較、或是炫耀的工具。

arrow
arrow

    恩汎理財投資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