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自2010年創立以來,評估過幾檔的標的(以臺股上市櫃總數來說,真的只是幾檔),在最後面幾乎都會寫上建議買進的價格,若是細心的投資朋友應該就會發現,每一檔的價格的計算方式都不一樣,似乎沒有一個一定的計算公式,也造就了一些投資朋友會私下問差異性,因為一直重複講述著同樣的話是很累人的,這邊便針對團隊合理買進價格評估方式做一次性說明。
首先,看似沒有一定合理買進價格計算公式的部分,其實還是有的,團隊在評估上多使用「預估本益比」、「歷史股價區間」、「殖利率法」、「資本回收率法」及晴尹曾分享的「價值低估計算法」(其實看尾段大概就會知道該篇研究報告是誰寫的了)。但一定會用哪一個嗎?不會!有時混著用、有時單一用,為何呢?因為對團隊來說每一檔個股都代表了一個人(法人),即使同戶(產業),個性(股性、經營方式)都大不相同,也許會有類似的,但不會有一樣的,那如何去套進同個公式來預估買價呢!只能儘量去讓合理買進價貼近該投資標的的價值,此舉只是單純求拉高收益率及降低本金套牢的時間。
舉例來說,若某些個股的殖利率都在8%以上,當這檔個股的殖利率達10%甚至以上時,應該是最好的買點,但當殖利率剩下8%時,似乎就不是個好的買點(當然還是有人能接受啦);又或者某些個股的股價永遠就在一個區間活動,例如58~80元好了,即使股價80元,殖利率10%,似乎也不是個很好單筆敲進的位置(同樣的也是有人可以接受)。也就因為每檔個股的股性不同,因此就必需針對個別的標的情況,綜整出一個合理的買進價位,供投資人參考。所以未來若有看到某檔個股的尾段寫「殖利率7%為買進價格」,而另一檔寫「殖利率5%為買進價格」時,也別太意外了。
最後,因為團隊投資方式是以「存股」為主、「價差」為輔,因此在買進時,都是以「住套房」為優先考量,所以要跟著團隊建議的標的做投資前,請各位投資朋友要先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也就是「勿以買到而喜、勿以錯失而悲」,祝福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