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筆者不是投資專家、也不是投資達人,只是一個小小的散戶投資人,不妄想打敗大盤,或是基金經理人,因為,若要持有跟大盤一樣的標的及權重或是受到跟基金經理人一樣的操作限制,老實說,還真不知道能不能獲利呢。

「抗通膨,維持購買力」是最常用來說明需要投資的原因,但生活中的物價總有波動,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如同可以選擇吃一碗35元的滷肉飯,也可以選擇15元的;選擇買一顆50元的高麗菜或等待25元的。即便現在媒體都愛把通膨拿來大作新聞,生意人也喜歡把漲價用ㄧ句原料上漲帶過,但仔細留意週邊的生活環境,仍不難尋找到50元的便當、一把10元的青菜。漲價是否有理,國內通膨是否嚴重,就由每個人依自己的生活習慣、背景及居住區域來體會了。很多生意人會製造「理所當然」的理由來漲價;但當漲價理由消失時,卻不會調降,雖然這與生意人選擇性失憶跟消費者接受程度有關,但消費者若可適時反應接受程度,也許可以讓價格更貼近市場機制

收入是維持基本的生活所需的經濟來源,要有收入的方法當然很多,而對ㄧ般人來說,工作應該是取得收入來源最簡單、也最普遍的方式。但也如同一般的上班族一樣,在這工作薪資漲幅緩慢的時代,要期待公司調薪(而且還一定要是調漲),似乎只比中樂透簡單一點。「兼職」是一開始筆者可以想到的加薪方式,所以利用下班及假日的時間,另外找了份打工的工作,但用勞力換取收入的方式,其實並不見得真的存到更多的資金,但不同的工作,帶來不同的體驗,讓筆者受到震撼的,便是「直銷」。

在經營直銷的過程中,有個有趣的概念,就是「組織」,組織的好處即是你工作時組織工作、你睡覺時組織仍會工作,簡而言之就是「先用自己的時間創造組織,再由組織為你工作」的這個概念,用個富爸爸窮爸爸系列書籍的話語,就是被動式收入。

筆者懶於銷售,因為銷售的過程中需要跟人講解、做售後服務等(總之,就是「懶」),但又想要擁有組織。俗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幸遇到一位帶領筆者進入股票市場的朋友,雖然遭遇97年的金融海嘯,但在「股票」及「組織」的特性相結合下,誰說組織一定要是人呢!

20130426組織概念  

首先透過「勞動收入」,用時間換取金錢取得投資資金,去規劃「股票群A」(相當於員工A),當股票群A的孳息收益達到一定金額時,再用「勞動收入」及「股票群A」去規劃出「股票群B」,如此複製出股票群C、D…等,當勞動收入、股票群C、D…的時薪都為200元時,同樣工作8小時,時薪卻增長為400元、600元…的「加薪」情況。

需要花費的時間,若勞動年收入36萬計,年存1/3(12萬),股票群A的現金殖利率以5%複利計算,要達到年收入36萬需本金720萬,需存28年;但當股票A完成時,勞動收入仍年存12萬,加上股票群A年孳息全數存入(即年存48萬),則股票群B所需的時間則瞬間縮減為12年;若同樣都存1/3(即為年存24萬),時間約減少1/3,可支配金額也會翻倍。看到28年,我想很多投資人也會像第一次跟朋友分享此概念的回復一樣-「28年!太久了!」。但很有趣的,如同筆者在「波動,財富重分配的重點」一文中分享的,慶幸股價並非一層不變,加上一點點的努力,目前已經完成了股票群A,也進行了股票群B的規劃。

當然在投資的過程中,也逐漸納入很多不同的投資產品,例如債券型基金、儲蓄險保單等,雖然各產品的利率不同,但透過適當的資產配置,資產還能穩健的成長,也許不若走短期投資操作的朋友般,快速獲利,但每年值得投資的好公司,只要抓住相對高低點的操作,都仍會有20%左右的價格波動,加上筆者有留下股子的習慣,帶來的孳息效益仍相當可觀。

所以若問筆者為何要投資呢?不過就是想試試看能否讓自己每小時的價值提升,簡單說來就是創造組織來達到「加薪」的效果,至於是否抗通膨,老實說,倒不是筆者進入投資的主要因素。在股票投資的領域上,筆者仍是個小小的散戶,但要達到自己的設定目標,惟有「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並做到最好」,其實並不需要去羨慕別人的投資才能,將自己的優點發揮到最好,即使沒有完美的投資策略,仍是可以有所收穫。投資如同人生歷練,暴起暴落縱然精采,惟平淡也可以很幸福。

arrow
arrow

    恩汎理財投資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