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油宣布過去減半調升所吸收的油價成本將全數反應在油價及臺電宣佈將在5月15日調升電價的影響下,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在蘊釀漲價的風潮,彷彿是「沒漲價」就趕不上潮流一般,姑且不論漲價是否合理(因為永遠搞不清楚,廠商是賺太少還是真的做到賠,基本上賺太少的機率比較大),但也升高了通膨的疑慮,雖然央行已經擬妥了三部曲抗通膨,但消費者「被轉嫁」的損失,還是回不來!
在抗通膨的產品中,自然就有人動用到實質資產的事物上,例如「不動產」、「黃金」或是其他的產品上,因而最近也有很多的財經媒體,不斷的宣佈不動產交易的熱絡又開始了,看是否能吸引更多的人去買房。
在投資中,很多人都會在意標的的「殖利率」問題,進而做其資產配置的規劃,買不起房就去買「營建股」,從而去賺取不動產增值後帶動的股價上漲,這是很多投資專家的建議,如果認同的投資人,不妨參考看看。
在財政部主導的「證所稅」議題下,臺股量能急凍,交投冷清,可以預見的,「證所稅」政府將無稅收的收入、「證交稅」也將萎縮一半,財務健全小組一出手,就是將政府財政在推入更深的深淵,果真是「健全」啊。但也拜其所賜,現在要找殖利率高於7%以上的標的,可是很簡單的,也讓更多的投資人可以買到便宜的長投股!
作為長期投資角度,若以領股息為目標,再以股息作資產配置的投資人,就不能單純只看殖利率了,因為在股息不斷的成長下,資產配置中,除了「高殖利率」的標的,也必須具備「高可扣抵稅率」。「可扣抵稅率」是什麼?在企業發給股東股息前,已經繳了一筆稅金給國家,而這金額,就可在年度報稅時,當作是計算綜合所得稅時應納稅額的直接減項,若是個人稅率較低,則有退稅的效益;反之,就必須補稅了。差別在哪呢?以下舉例:
若投資人甲(個人綜合所得稅率5%)在股價20元各買進一張標的A及標的B,今年度兩檔標的均分配現金股息2元,殖利率都為10%。標的A的可扣抵稅率是25%;標的B的可扣抵稅率是1%。
在一來一往下,殖利率的差距就變大了,因此,在留意「殖利率」的情況下,大家也要記得注意「可扣抵稅率」喔!不過,若是沒有申報所得稅或是免申報者,就不用太在意這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