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進行投資的過程中,常會遇到很多的疑問,該「集中持股」還是「分散持股」便是其中之一。翻看理財投資書籍,或是向人請益時,總是各有支持者。建議集中持股者,理由通常是「集中資金的獲利豐」;同意分散持股者,原因不外乎就是「分散風險」。筆者在初建構被動式收益系統時也是為此所困,但隨著投資時間及經驗的累積,發現這兩種概念應是並存,而非衝突,但並存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結論就看的到了。

在初期踏入存股的計畫時,投資人一定要先建構觀察的「口袋名單」,這個非常的重要,因為口袋名單將會決定最後被動式收益系統的收益狀況,至於是否需要全部擁有或是買進的順序,就看該標的的表現了(這有點像表現好的員工優先錄取)。觀察名單可以廣泛,例如筆者建立的口袋名單個股就有約100檔標的,看到100檔我想大部分投資人大概就頭暈了,但這100檔可都是市場上的績優生,而所謂的績優生並非指股價會漲的標的,而是從平均每年獲利穩定、配息穩定、產品為人類活動必須品及財務運作穩健等主要指標去篩選出的標的,至於價格會不會上漲,那跟買進的成本有關。

而每月筆者會從這100檔中追蹤及檢視其營運狀況,在從中挑選出30檔作詳細追蹤,最後實際操作的標的僅有1~2檔或是1個族群(這才是集中操作的目的-避免眼花撩亂)。而當該標的變貴時,便會將本金拿回,投入下1個標的或是族群。這樣的操作,既達到「集中」好操作的目的,時間久了也達到「分散」的穩定收益效果。

 

20130306滾雪球集中操作

而如何確定投入資金的標的可以變貴呢!關鍵就在團隊成員紅葉在「恩汎理財投資團隊口袋名單買進價格整理」一文中為大家整理的最佳買進價及次買進價。在到價即買的標的中,都是評估過其當年度的經營情況不變、甚至是會更好,若加上該股股價所處的位置是位於歷史區間價格的下緣及落入最佳買進價格之下時,就是筆者會單筆押進的標的。因為通常這樣的標的,下檔空間有限,但上檔的空間以歷史股價區間的上緣部位觀察,一般來說都會有25%的價差獲利空間。

 20130306區間下緣進場範例  

至於其他的標的,若是已經有持股部位的,當沒有標的可買、手上有閒置資金、及價格也落到最佳買進價或次買進價時,才會依當時的狀況增加持股部位。所以有些投資人在看到筆者的持股配置時,會覺得持股太多,但若這些持股的每股成本是0元或是10元的時候,持有幾檔個股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因此,集中是為了避免操作時的眼花撩亂;分散則是為了更穩定的被動式收益。有些人可能會疑惑,那為何不買ETF就好了?當然也可以,若是完全不想管公司營運狀況的投資人,ETF是不錯的選擇,只要掌握單筆投入時-價格接近其價值;定期定額則固定進場的操作原則即可。

arrow
arrow

    恩汎理財投資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